English

重构现代诗歌研究的理论视野

1998-01-10 来源:光明日报 ■吴晓东 我有话说

二十世纪的诗歌理论形态和批评话语形成的是前所未有的多元化格局。伴随着各种诗潮和流派应运而生的诗歌理论和观念从各种角度各种层面拓展了人们对于诗歌的认知,但也使相当一些诗歌研究者显得无所适从。我们面临的难题不在于匮乏描述与解读诗歌实践的理论和话语,而在于如何从令人眼花缭乱的理论格局中吸取最适合于自己的观念形态,去重构独属于我们自己的批评话语。蓝棣之教授的新诗研究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显示出独特的启示价值。他新近面世的专著《现代诗的情感与形式》汇集了近些年来与中外诗歌历史以及当代诗学理论对话的成果,是新时期以来中国诗歌研究界弥足珍视的一个收获。

蓝棣之先生自认“常常在理论、批评与文学史研究三者之间徘徊”,史家的历史感及高屋建瓴的视域与批评家的眼光及理论家的思辨近乎完美的结合,使本书具有一种兼容性与综合性的品格。从史家的立场出发,作者倾向于从诗潮的角度总体上把握中国百年新诗的脉络与流程;从批评家的姿态出发,作者的研究以对个体诗人和具体文本的精细解读为前提,并把各种理论形态和批评话语有机地渗透到批评实践之中,从而使诗歌批评获得了历史的与审美的具体性;而从理论家的视野出发,本书作者致力于对诗歌理论和术语的微观梳理,并力图从中归结出贯穿于二十世纪诗学发展整个历程的核心线索,从而使本书具有一种自足的诗学价值。

这种兼顾“理论、批评与文学史”的自觉意识使蓝棣之先生走在了新诗研究的前沿,表现出一种对中国新诗的综合把握能力。而其中尤为可贵的是本书所表现出的开阔的理论视野。这种理论视野既为诗歌史研究提供“史识”,又为诗歌批评建立了观念背景。具体说来,这种理论视野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从微观诗学的角度整理和辨析现代诗的观念和范畴。本书最后一章“现代诗若干理论术语”归纳了235条诗学术语,既是作者持续多年的理论追求的心血的结晶,也是迄今为止诗歌研究领域对新诗观念最为系统最为深入的理论总结。其二,在清理微观诗学形态的同时,作者又试图从宏观意义上提升贯穿于本世纪诗坛的核心理论线索,这一线索即是对“情感与形式”的辩证关系的把握。

蓝棣之先生的诗歌观念深受朗格影响,然而他的思考在延承中也有超越性。他指出:朗格只是从生命与感觉能力的角度来界定情感,而忽略了艺术同时是一种社会人文现象,忽略了艺术产生与形成的社会原因,忽略了它的社会功能,使得对于情感的理解变得狭窄了。蓝棣之先生对于“情感”和“形式”的辩证,深化了我们对于这对基本诗学范畴的认识。他的思考有助于我们拓展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的命题。形式本身并不是孤立的、自足的,它是积淀了人类情感的有意味的形式,而“意味”本身也不限于单纯的生命与感受能力,它还涵容了人文、社会以及历史因素。这一切使蓝棣之先生的理论视域成为一种更具包容性的视域,它预示着诗歌批评有可能建构起一种在文本的语言、形式维度与人类情感、社会生活以及历史境遇之间的平衡。而蓝棣之先生富于建树的诗歌批评话语,正是这种平衡的结果。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